先锋艺术家约翰·凯奇的钢琴曲《4分33秒》,在演出整个过程中,端坐4分33秒,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。创最长休止符世界记录,也是最著名、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。
图@香令
音乐作品,会通过间断来增强表现力,通过休止将情感进行延续,创造出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。这种无声的状态,赋予音乐作品无限含蓄的表现力,也给予了听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同样的,生活中的停顿,环境与空间的静谧,也是充满力量的。雅致寂静的空间,往往是人们展开想象或是引发思考的场所。人们对于平静内心的诉求,在空间环境的表达上,随处可见。
图@香令
从外部世界,到内部空间,那些能够接近内心的地方,无不充满了寂静之美。就像一轮明月,柔和淡然,赋人清欢。
有声胜无声
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寂静,并非绝对安静,而是有了自然之声,显得更为寂静,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理性。
虫鸣鸟叫,溪水潺潺,雨落雪飘……造景追求最大程度的再现自然,并不是为了再现而再现,而是师法自然,收获身处自然中的精神享受。
图@香令
书斋雅室、茶室空间,作为暂避喧嚣繁华的清净之地,同样也把寂静作为空间环境的主基调。注水声、啜饮声,茶器、雅物的抚触声,用自然的静寂安顿内心,内外合一,有声而胜无声。
图@香令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王维诗入禅宗。
静寂,蝉声入岩石。
古池塘呀,青蛙跳入水声响。
他们阐释着一致的哲学内核,体悟外物,又超乎其上,寂然独立而悠游自在。
寂静审美的生活化,赋予空间以灵动性,从物品选择,到场景布置,再到人的活动、行为,都蕴含着无限可能。
知足以静
古人筑雅室、设茶寮,远离纷扰,追求宁静闲适。在这些氛围寂静、柔和的空间,焚香煮茗,修身养性,自得其乐。
图@香令
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一方理想的天地,足够安静、足够惬意,能容下浮躁的身心,可以在繁忙中得以喘息。
这样的空间,是奢华、繁复的另一面:桌椅素朴,器物雅致,草木清瘦,略带古拙、陈旧,却没有冗余,恰到好处,让人清醒、克制,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找寻美、发现美。
极致圆满是不存在的,“稍留欠缺才能持恒”。空间陈列的沉静之美,是本性朴实的静与美,是清静无为,是人与物自成其性,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图@香令
松尾芭蕉弟子各务支考在《续五论》一书中说:“心中一定要明白,居于享乐,则难以体会‘寂’;居于‘寂’,则容易感知享乐。
寂静让人有种个体解脱后的精神自由,通过静谧,人与外界产生更紧密的关联。面对素朴、静默,在枯寂、衰微、淡漠的情境中,由外物的寡淡,而获得内心与精神层面的丰盛。
纯粹的精简,这种无声的语言,更容易让人跳脱出形式,体会不同生命的丰富姿态。在看似欠缺和清冷中,保持快乐的感知力,保持对美的敏锐洞察力,心性独立,更加清晰的去表达。
静生百慧
寺院里的僧侣,除了读经坐禅,还要煮饭洗衣,打扫规整,这些都是修行的一部分,和禅修具有同等意义。最好的修行在日常,认真生活,本身就是一种修行。
图@香令
修行贵在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能够安于平静日常,努力耕耘当下,才能洞见生活本质。
红尘炼心,就是要在喧嚣纷扰之外,得一处静宜之所,安顿身心。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,有所收获与领悟。
图@香令
静,是生发智慧的土壤。一方静处,既是修道场,也是庇护所。在安静的环境里,人可以在主、客体之间自由切换。深入其中,感受造物的博大奥妙,抽离出来,有距离的体察情绪起伏,内心朗然澄澈。
融入环境,克服躁气,专注于当下,参与到日常生活中。越懂得享受安静,就越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,拥有饱满的灵魂,深邃的思想。
更多精彩推介,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
禅意网旗下微信服务号——云蝉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