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们国内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诸多媒体上,经常提及“不动心”这个词,如在我们国家有“不动心拳法”,在日本有“不动心剑道”,并将坐禅、静心的修行作为练就“不动心”的重要途径。其实,这个“不动心”本来源于中国佛教的禅宗,通过长期的坐禅、静思就能达到“不动心”之境。关于“不动心”,还有这么一则禅门公案——被誉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苏轼——苏东坡居士作了一首诗偈,让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至江南,呈送给金山寺的老友佛印禅师指正,偈云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禅师看后,当即批复“放屁”二字,让书童带回。东坡居士见后大怒,立即乘船过江,责问佛印禅师为何如此无礼。佛印禅师对他说:“从诗偈中看,你的修养很高,但是,你既已‘八风吹不动’,为何又一‘屁’过江来呢?”东坡居士一听,自知理亏,默然无语,慨叹自己的修养远不如佛印禅师。
在上面的这则公案里,提到“八风吹不动”,“八风”究竟指什么呢?在《大乘起信论》中,佛陀主张通过“施、戒、忍、进、止观”五种法门生起大乘佛教的“正信”,在“施”这一法门中提到:“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”。后世佛弟子将“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”称之为“八风”。具体来讲,“八风”即是使人心发生动摇的八种障碍物:合己意或不合己意(利、衰),暗中毁谤或赞誉(毁、誉),当面称赞或讥嘲(称、讥),身心的烦劳或快乐(苦、乐)。这八种障碍物能煽动人心、蛊惑人心,让人的心性发生变化,做出一些有违常情、不理智的事情,故而称之为“八风”。“八风吹不动”,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,保持一份淡然、无住、坦荡的心态,即让心如如不动。
让心如如不动,就要淡泊名利、知足常乐。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写道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他认为,一个人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坚持明确的志向,只有甘于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。诚然如此,一旦我们心中的念想太多,心中的贪欲太旺盛,就会胡思乱想,让本来清净平淡的心性大乱。试想,功名富贵不过身外之物,百年之后终会烟消云散。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,很多人丧失理智、有悖常理,害人害己,踏上不归路。既然如此,何苦为了追名逐利而让自己的心灵疲惫不堪呢?不如固守一份淡泊,事能知足心常乐。让心如如不动,就要慎造口业、不慕虚荣。常言道: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即是说,一句善意理解的话,就能给人很大的安慰,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温暖;而一句充满敌意的恶言恶语,就像是一把利刃,直接会刺伤别人脆弱的心灵,即便是在炎炎的六月,也会感到阵阵严寒。在佛教中,佛陀特别告诫弟子们要慎造口业,像恶口、两舌、妄语、绮语等都是“口业”。造口业会让我们种下恶的种子,引来别人的鄙夷和愤懑,让心陷入狂乱之中,难以自拔。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说:“君子在下位则多谤,在上位则多誉;小人在下位则多誉,在上位则多谤。”不管是诽谤还是赞誉,都能让人心神不宁,因而我们要远离虚荣,更不要去诽谤别人,如此才能让心如如不动。
让心如如不动,就要勤修福慧、摄心守意。唐代僧人慧立法师在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中写道:“菩萨为行,福慧双修。智人得果,不忘其本。”即是说,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,福德和智慧双修,缺一不可。修福是让我们的心归于平淡,知福惜福、不贪不骄;修慧是让我们的心归于寂静,知礼明理、不蔓不枝。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曾开示:“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,不向心外驰求。”这即是说,心外无法,心外求法,无法可求,了不可得。当我们能够摄心守意,不让心向外驰求、向外放荡时,就能达到“动身,不动心”的如如不动之境。
让心如如不动,就要以苦为乐、广结善缘。经云:“娑婆世界,一切莫非是苦。”即是说,人从一出生便开始与苦相伴,人生有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。因为有这“八苦”,我们的心常常饱受煎熬,如生老病死让我们很难释怀,陷入痛苦之境;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,看到别人功成名就,自己却平平淡淡、无所事事,这些都会让我们痛苦不堪;等等。一旦有苦有痛,我们的心就很难平静下来。只有以苦为乐,将痛苦看作人生的必经过程,坦然面对,坚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,并广结善缘,多去欣赏别人、赞叹别人、成就别人,才能让心如如不动,不起涟漪。让心如如不动,如同一汪平静秀美的湖面,面对世间的一切境缘,心里不产生执着,自能远离一切烦恼,获得究竟的自在与安乐!(原载于《龙泉佛学》2019年第9-10期)
作者/邹相,祖籍河南光山,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作协会员,河南诗词学会会员,河南青少年作协副秘书长,郑州市作协理事,郑州市文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。先后出版《禅心乡韵》《拈花微笑》《菩提花开》《且听风吟》《素心若荷》等多部著作。先后获得郑州市第十二届、第十六届、第十八届、第二十届“五个一工程暨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”。自2008年以来,一直担任少林寺维多利亚老品牌官网负责人,《禅露》杂志执行主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