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香,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个名词,也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典雅的词汇,有很美好的内涵。明清古籍《增广贤文》有“家熟不如国熟,花香不及书香”。书香,原指古人为防蠹(dù)虫咬食书纸而在其中放置一种芸香草所散发出的一种清香气,后多指书中文字的内容,现可引申为学问、知识。
芸香草因其散发出的香味能杀死书虫,属于古代的杀虫剂,又称灵香草,素有“香王”之称。爱书如命的读书人就把芸香草夹在书中,对其飘散出的缕缕香气称为“书香”。宋代的沈括在《梦溪笔谈•辨证一》中则描述芸草说:“古人藏书辟蠹用芸。芸,香草也,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。叶类豌豆,作小丛生,其叶极芬香,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。辟蠹殊验,南人采置席下,能去蚤虱。”
著名的天一阁,图书号称“无蛀书”,据说就是因每本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。古代文人的书室中常备有芸香草,书斋就有了“芸窗”、“芸署”、“芸省”等说法。如唐朝徐坚的《初学记》中说:“芸香辟纸鱼蠹,故藏书台亦称芸台。”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,表达了人们书香文风、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。
芸香草有同名异物现象,并且一直较为混淆。常见的有两种:一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。叶为韭菜叶。喜生长在较温暖的气候环境,国内外均有分布。芸,盛多也。老子曰:夫物芸芸是也,此物山野丛生,而花繁香数,故名。
韭叶芸香草
第二种就是古人用来驱虫的芸香草,为报春花科的灵香草,叶为卵形叶,多年生草木,主要产于广西省。灵香草存活生长时,是没有香气的,一经过燥烘烤后就有很强烈的香气,香气可以经数年而不散。香气变淡时,经火烘烤。又可散发香气。
卵形叶芸香草,又称广零陵香(《广西中药志》)
书中的墨香提起“书香”,常见这样的句子:“翻开书页可以闻到淡淡的油墨清香”。在油墨印刷的时代,油墨中使用蓖麻油、松节油、菜籽油等植物油脂,让书籍在长时间放置后,发生自然氧化产生的自然香气。
国外的科学家就抽取了旧书散发的空气,来研究这里面都有什么成分。研究发现,有苯甲醛(杏仁味道)、香兰素(香草味道)、甲苯、乙苯(甜香味道)以及2-乙基己醇(花香)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味道,这也是很多人迷恋旧书的原因。它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味道而是多种。这些成分其实含量很低,但是易挥发,很低的浓度下我们的嗅觉就可以嗅探到。
自古人们就喜欢把香料应用到制墨中。像麝香、檀香等名贵的香料都是古代人制墨的常用香料。比如南朝梁代冀公制墨时,就将二两松烟、丁香、麝香、干漆等掺入墨中。宋代文人张遇则用油烟、麝香、樟脑、金箔制墨,明人方于鲁之《方氏墨谱》,以百花香露入墨,并作诗以志其事,创造出墨史上一段佳话。
现代制墨工艺过程多仿古时,其中制墨的过程还保留了对香料的使用。按照制墨的原料可划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。油烟墨是用油烧烟(主要是桐油,并和以麻油、猪油等)再加入胶料、麝香、冰片等制成。
如今互联网时代,电子书占领了大部分的阅读市场,电子设备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,“书香”也离我们渐行渐远。虽说纸质书仍有着体量庞大的拥笃者,但像古人的“书香”却很少闻得到了,偶尔去趟古籍博物馆还能感受千年书香。
不过,古籍博物馆也不能天天去,保存古籍不容易,也不可随便翻阅,如果你想在日常阅读生活中感受丝丝书香,那不妨选一款“便携纸香囊”,让书香伴你左右,读书生香。
便携纸香囊,选用檀香、丁香、官桂、龙脑、白芷等中药、香料等原材,按照古法君臣佐使手工配伍调和,特别窖藏祛火,香气醇厚正阳。适合摆放于书中、居家衣橱、私家车内、洗手间等处防霉防虫、净味除障、调节气场,也可放于包包、手袋、绢帕、衣袋等处,正香随身,避邪驱秽。